体育学研究

E-mail Alert

登录

注册

期刊社首页

2023年第37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混合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及设计思路
    石岩,周浩
    2023, 37(3):1-1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627.002
    [摘要](301) [HTML](0) [PDF 1.37 M](809)
    摘要:
    科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以更多元的方法学路径探索才能全面、深刻地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混合方法产生于范式论战中,被视为量化和质性方法之后的“第三种研究范式”, 改变着科学研究的探索方式,成为当前方法学领域的焦点问题。研究立足于体育科学研究中使用混合方法的价值及设计思路两大问题,认为混合方法能够提升研究效度、推动理论建构以及提升研究完整性。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可以3种思路进行设计,包括:以互证思路进行聚敛式平行设计,以建构思路进行探索性时序设计,以解释思路进行解释性时序设计。体育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结合研究问题选择恰当的研究设计进行探索。混合方法虽然提供了除量化和质性方法外的另一种选择,但是只有规范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组织关系生成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实践案例
    柳鸣毅,徐百超,孔年欣,龚海培,敬艳
    2023, 37(3):11-21.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426.001
    [摘要](120) [HTML](0) [PDF 1.27 M](537)
    摘要:
    组织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支撑和基础,更是举国体制的核心。以浙江省“社会力量办体育” 中竞技体育改革为案例,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地方关系下的各级体育行政机关及所隶属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校等事业单位分别作为竞技体育治理主导和主体,构成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治理框架。基于此,归纳了竞技体育线性化单向治理、部门化内部治理及行政化孤岛治理的壁垒,并认为纵横交错的多元化组织以多种机制并存的方式,成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组织状态。第二,各级体育及相关行政机关、国家及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及专业队、市级和区县体校、普通学校及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形成了相互作用、彼此支撑的多元主体传导式服务、协同治理网络式服务、资源共享耦合式服务组织关系;并以制度保障、组织支撑和柔性治理等治理逻辑,以及竞技体育全域化政策体系、网状化组织体系和协同性组织环境作为组织关系的生成机制,为实现国家主导整合各方资源共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3  “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落地模式与路径探索
    王凯,周国鑫
    2023, 37(3):22-3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615.001
    [摘要](423) [HTML](0) [PDF 1.27 M](1294)
    摘要: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是党和政府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蓝图绘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推进这一进程的有力方略。体育强国建设的多维赶超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保障,任务复合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主体协同,功能多元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演进。新型举国体制在领导核心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并日益体现出“元主体”的治理特征,在价值取向上由为国争光的体育转向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在资源配置上由人、财、物等硬资源的计划配置向人、财、物、文化、精神等软、硬资源市场化主导配置转变;在参与力量上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元力量协同增效转变;在发展环境上由原有的融入全球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格局构建;在作用领域上由重点服务竞技体育到更加关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型举国体制拥有适用于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社会动员”模式,适用于竞技体育关键环节的“政产学研会”深度融合模式,适用于产业链升级和职业体育的“龙头企业”整合带动发展模式。提出了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包括发挥元主体价值,选定战略力量,设定重要项目,完善评估激励等。
    4  数字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共享的动态演化博弈研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视角
    李军,董蕾,赵亮,严家高,邵雪梅
    2023, 37(3):33-44.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602.001
    [摘要](162) [HTML](0) [PDF 1.78 M](488)
    摘要:
    数字时代,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对于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价值。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核心研究载体,构建包含地方政府体育主管部门、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三方监管机构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利用Matlab 2021b软件数值模拟仿真不同参数变化下三方博弈对系统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存在 4种可能的演化均衡点,分别为(0,1,1)(1,0,1)(1,1,0)和(1,1,1);在缺乏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情形下,经济损失增加会促使地方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最终策略稳定于消极共享;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加入数据共享产生的成本增加会促使高新技术企业最终选择退出数据共享;加大第三方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有助于地方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积极共享和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入,但对于企业的监管力度一定要适中。据此提出优化策略:健全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强化数据平台治理水平;加快企业数据应用转型,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优化第三方监管机制,强化数据质量监督管理。
    5  双碳目标下大型体育赛事低碳运行的内涵释义、逻辑动因及治理路径
    何钢,陆东东
    2023, 37(3):45-5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426.003
    [摘要](157) [HTML](0) [PDF 1.08 M](749)
    摘要:
    低碳运行是双碳目标驱动下大型体育赛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导向。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大型体育赛事低碳运行的基本内涵、逻辑动因及治理路径作了分析探讨和归纳思考。研究认为:低碳化是当前大型体育赛事重要的发展内涵和实践维度,其实质是赛事管理中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效率问题,核心和目标在于通过赛事举办全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与低能源消耗,建立一种以低碳发展为方向、节能减排为方式、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赛事可持续化模式。其基本表征可归纳为能源技术清洁化、场馆管理智慧化、交通体系绿色化和低碳测算标准化,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从政策、现实、理念和技术等4个维度探讨大型体育赛事低碳化运行的逻辑动因。建议着力于制度规范、技术研发、测算评价、低碳观赛等4个方面构建大型体育赛事低碳治理路径。
    6  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
    沈克印,段嘉琦,牟粼琳
    2023, 37(3):53-64.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525.001
    [摘要](285) [HTML](0) [PDF 1.25 M](551)
    摘要:
    数字经济已被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其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是在新发展阶段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举措与现实导向。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数字经济时代,从外源、内源两个维度探讨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认为,产业政策、消费需求、数字市场分别从外部提供了驱动力、拉动力以及拓展力;内源动力主要包括竞争推动力、技术变革力以及平台支撑力。针对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政府、资源、产业、企业等4个层面,提出加大数字体育制度建设,保障政策高效落实;推动数据资源规范流通,实现数字技术惠普共享;加大体育产业革新力度,健全数字体育发展体系;制定体育企业转型规范,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等路径。
    7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机制、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夏江涛,王石峰,黎镇鹏
    2023, 37(3):65-75.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626.001
    [摘要](337) [HTML](0) [PDF 1.20 M](1989)
    摘要: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产业经济结构,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产业升级的必然行径与核心导向。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究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动力机制是由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所产生的外源动力与产业内部组成要素数字化革新的内生动力“协同联动”构成。政策层面: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引导细则与保障体系不健全;实践障碍:产业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缺失;人才壁垒: 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不足,数字+复合型人才短缺;结构失衡:产业数字化供给与需求结构呈非对称性;建设局限:数字“新基建”匮乏,资源数字化“鸿沟”显著等现实困境。提出完善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产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巩固实践样板,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多样化探索;夯实数字+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强化 “政—企—校”的协同;加强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推动产业供给链的数字化改造;加快产业数字化整体布局,优化体育旅游服务结构等路径。
    8  新《体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立法:现状、问题及优化
    蒋亚斌,张恩利,孔维都,张敏昊,焦创,张佳星
    2023, 37(3):76-8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426.002
    [摘要](169) [HTML](0) [PDF 1.12 M](557)
    摘要:
    体育赛事活动监管立法是实现依法治体、依法监管的基础与前提。研究以新《体育法》实施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立法结构、立法内容等基本要素着手, 系统梳理了我国现行的体育赛事活动法律规范体系。研究发现,现行立法存在整体立法层级偏低、监管要素呈现不全面、地方立法创制水平较低、立法时效性欠佳和软硬法互补效应不强等问题。为此,研究提出未来可通过统筹央地立法进程,整体提升体育赛事活动监管立法层次;贯彻落实职权法定,进一步明确体育赛事活动监管细节要素;顺应监管实践需要,适度提升地方立法的创制性;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有效增强立法时效性;建立健全行业规范体系,逐步优化体育软硬法的衔接和互补等方式,不断优化我国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的法律规范体系。
    9  具身武德:学校体育弘扬中华武德的理论选择与实践要求
    麻晨俊,高亮
    2023, 37(3):87-94.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613.001
    [摘要](201) [HTML](0) [PDF 1.01 M](419)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文本分析、逻辑归纳等方法对学校体育如何弘扬中华武德展开研究。中华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有助于大德维度“民族气节”的熏陶,公德维度“见义勇为”的培育,私德维度“谦逊和善”的养成。鉴于学校武术弘扬中华武德的实然困境,基于具身认知理论, 汲取“具身德育”思想,提出了“具身武德”概念。“具身武德”主张武之本在攻防,武之体在竞赛,强调立德树人,以武育人,将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与攻防展演和攻防竞赛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让中华武德融入学生身心深处,融入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细处。实践要求: 确保学校体育武术课时是“具身武德”的前提要求;推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具身武德”的重点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的“具身武德”意识与能力是基本要求;重视课内外武术攻防展演与攻防对抗竞赛相互联动是“具身武德”的核心要求。
    10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量”与“质”协同问题研究
    钟倪,任君保,张春燕,钟明宝
    2023, 37(3):95-107.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427.001
    [摘要](130) [HTML](0) [PDF 1.80 M](463)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法,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导向,以2015—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为主要分析资料,从“量”与“质”两个层面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发现:①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体育服务业“量”贡献率高,其他门类的贡献率低,且受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较大;③体育产业整体生产率逐步提升,主要源于体育服务业生产率的转化;④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低,其中,体育产业3个门类的结构合理化相对稳定,11个大类和体育产品链结构合理化程度逐步降低;⑤以服务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高,以本体产业为导向的结构高级化程度低;⑥体育产业发展韧性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体育产业结构韧性动态下降,体育产品链韧性动态上升。基于体育产业“量”与“质”协同的问题梳理,研究提出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实现“量”的快速增长为逻辑起点、提质增量为现阶段目标、分类发展为推进机制、创新驱动为动力的规定性,进而探讨优化高质量发展生态、促进要素协同、有效提质增量、破解发展瓶颈、全领域创新等路径。
    11  全球发展倡议视角下中国体育对外援助影响力提升的机遇、挑战与策略研究
    陆海林,刘建
    2023, 37(3):108-11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602.002
    [摘要](203) [HTML](0) [PDF 1.17 M](580)
    摘要:
    “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为现实背景提出的重大倡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体育援助的总体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格局之变、理念之变和需求生变为中国进一步提升体育对外援助的影响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体育援助领域话语权处于相对弱势、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和体育援助项目可持续性不强等诸多挑战。研究认为,中国应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切入点,从明确战略目标、推动结构改革和创新方式方法等方面,着力构建新时代体育对外援助体系,提升我国体育对外援助的影响力。
    12  文以载道:我国体育口号的文化意涵与价值实现
    付志铭,黄莉
    2023, 37(3):117-12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627.001
    [摘要](127) [HTML](0) [PDF 1.18 M](443)
    摘要:
    我国体育口号承载着中华体育精神、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涵,是对体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文化现象。研究聚焦我国体育口号的文化意涵、多维价值和价值实现,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基于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体育口号是承载中华体育文化的典型符号,是展示不同时代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窗口,是传承大众文化记忆、凝聚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在全面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我国体育口号具有创设全民健身风尚,推动人民群众身体壮起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助力中国人民精神强起来;凝聚共识情感,集聚民族复兴力量;发扬历史传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华文化理念,塑造大国形象等时代价值。可以通过倾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诉求;注重价值导向,传递体育精神;突出文化意涵,体现文化传承;精选表达方式,创新宣传手段等途径喊出时代强音,实现体育口号助推强国建设的多维价值。
    版权所有:《体育学研究》编辑部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地  址:南京市孝陵卫灵谷寺路8号   邮政编码:210014
    电子邮件:ntxuebao@vip.163.com
    电  话:025-84755175